人们普遍认为烟草早源于美洲。考古发现,人类尚处于原始社会时,烟草就进入到美洲居民的生活中了。那时,人们在采集食物时,无意识地摘下一片植物叶子放在嘴里咀嚼,因其具有很强的刺激性,正好起到恢复体力和提神打劲的作用,于是便经常采来咀嚼,次数多了,便成为一种嗜好。
从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,上海就是依靠中央下达的烟叶调拨计划生产卷烟,上海对调拨计划的完成情况,经常向中央有关部门汇报,如全国供销合作总社、农产品采购部、商业部、轻工业部等等。一遇到灾害缺货年份,计划完成不好,我们上海的报告一份接一份向有关部去汇报,要求督促、支持,尤其是上等烟叶做中华的原料计划,请示汇报更多、更勤。在主管部门感到为难时,也不得不向办公室汇报,因为一旦影响中华牌香烟的计划完成,牵涉到特需、礼品烟的供应就成大事了。的办法就是开出介绍信,凭介绍信去产区督促调运,产区因有的介绍信也不得不作努力抓集中,抓复烤,抓调运,尽一切力量尽可能去完成调上海的计划。
由于“中华”烟原料数量较少,至八十年代每年产量一般在几千箱,不超过一万箱(根据原料数量而定)。大跃进年代,原料更是匮乏,国产陈烟叶供不应求,于是采用了人工发酵烟叶工艺技术,同时,开始人工挑叶(解把挑叶)。“文化大革命”前,烟叶由中央统一调拨,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原料供应发生困难,“中华” 烟每年生产一些,但数量甚少。“文化大革命”结束后,开始少量使用一些进口烟叶(美国、泰国、津巴布韦等),但须每年向中央申请外汇额度。
“文革”期间,港商在广交会期间,身上往往要放两包烟,一包“中华”牌,一包“三五”牌,自己抽“三五”牌,招待客人时才抽“中华”牌。台湾同胞当时购买中华牌主要是回台送人,或许是中华牌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吧,为了解除思乡之情,台胞对中华牌卷烟自然有一种偏爱。“ 中华”烟是从五十年代开始走出国门的,当时的卷烟出口业务主要依靠土产进出口公司,于销往港澳地区。1985年成立中国烟草上海进出口公司后,“中华”烟的出口业务逐渐步入了持续、健康、稳定发展的轨道,每年以开拓十多个市场的速度递增,海外市场不断得到拓展。已销往亚洲、欧洲、非洲、大洋洲、北美洲、南美洲等各大洲,遍布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个免税和有税市场以及国内100多个免税销售网点。“中华”烟在海外市场地位日渐稳固,深受华人、华侨的信赖和销售网点的青睐。1993年,我国政府指定驻外使馆将“中华”烟作为招待外宾用烟,“中华”烟是个进入国际免税品商店的国产品。“中华”烟位居全国单牌号卷烟出口数量;在海外免税品商店卷烟零售价格;中国商品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免税品商店中市场占有率,充分显示了“中华”牌卷烟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和实力。